嘿,大家好!今天咱们来聊聊Builder.ai这家曾经风光无限的AI初创公司。它的故事就像一部创业大片,高潮迭起,最后却以破产收场。咱用大白话,把这家公司的起起伏伏讲清楚,顺便看看能学到啥教训。数据全都有,干货满满!
从“点披萨”到AI独角兽
Builder.ai是2016年在伦敦成立的一家公司,创始人Sachin Dev Duggal是个创业老手,17岁就给德意志银行写过交易系统,21岁搞了个估值1亿刀的云计算公司。这哥们儿脑子活,瞄准了AI热潮,提出一个大胆想法:让开发软件像点披萨一样简单!
他们的产品叫Builder Studio,号称用AI就能自动生成代码、设计界面,连不懂技术的小白都能做出App。还搞了个数字助手叫“Natasha”,听起来高大上,对吧?公司还推出Builder Care(售后服务)和Builder Cloud(云服务),承诺省钱又高效,82种货币随便用,去年还帮客户省了450万刀(数据来自mg21.com)。
这想法太抓眼球了!Builder.ai融资像坐火箭:
-
2018年,A轮2950万刀;
-
2021年,B轮6550万刀;
-
2022年,C轮1亿刀;
-
2023年,D轮2.5亿刀,估值直奔10亿刀!
投资人里全是狠角色:微软、软银、卡塔尔投资局、Insight Partners……个个是大金主。公司还拿了不少奖,比如2020年Europas“最热门AI初创公司”,还跟微软合作,把Natasha塞进Microsoft Teams,妥妥的行业明星!
风光背后的“假AI”真相
但好戏没演多久,2019年《华尔街日报》就爆了个大料:Builder.ai的AI压根儿不“AI”!他们宣传的自动化开发,其实是靠一大群印度程序员手动干活儿,所谓的“Natasha”不过是基础的决策树和自然语言处理,离真正的AI差了十万八千里。更离谱的是,管理层明知这事儿,还继续吹牛,虚报营收,忽悠投资人。
这还不算完,前员工还爆料,公司压榨外包程序员,工作量大到离谱,还用有Bug的工具扣工资,好多程序员干了活儿拿不到钱。营收数据也被曝夸大了300%,这操作简直是“PPT创业”巅峰!
崩盘:从10亿到500万
到了2025年5月,Builder.ai彻底玩砸了。投资机构Viola Credit一看苗头不对,冻结了3700万刀的资金,公司账上只剩500万刀(TechCrunch, 2025/5/20)。更惨的是,他们欠了亚马逊8500万刀、微软3000万刀的债。新任CEO Manpreet Ratia没办法,只能宣布破产。这可是ChatGPT火了之后,AI初创公司最大的一场崩盘!
为啥崩得这么快?原因有几个:
-
假AI翻车:没真技术,靠人工撑场面,早晚露馅。
-
烧钱太猛:全球扩张、员工规模庞大,钱花得比流水还快。
-
财务造假:虚报营收,估值泡沫迟早得破。
-
法律麻烦:前CEO Duggal还被卷进印度洗钱调查,雪上加霜。
给咱们的启示:别被AI忽悠了
Builder.ai这事儿,真是给创业圈敲了个大警钟。咱来总结几条教训,接地气又实用:
-
别被“AI”晃了眼
现在AI是风口,谁都想蹭一把,但光靠嘴上说“AI驱动”没用。Builder.ai就是典型,拿人工当AI卖,投资人花了4.5亿刀,最后血本无归。以后听公司吹AI,先问问:技术咋实现的?有啥专利?别被高大上的PPT忽悠了。 -
财务得真
虚报营收300%,这不就是自己挖坑自己跳吗?创业公司得老老实实把账算清楚,现金流比估值重要。投资人也得擦亮眼,别光看10亿估值,得看看公司真金白银赚了多少。 -
监管不能少
Builder.ai能忽悠这么久,监管缺位也有责任。AI行业得有更严格的审查机制,查查公司技术是不是真的,财务是不是假的,免得投资人当冤大头。 -
技术才是王道
真正的AI公司,比如OpenAI,靠的是硬核研发。Builder.ai这种靠营销包装的,迟早得凉。创业者得沉下心做技术,别老想着讲故事圈钱。
写在最后
Builder.ai的故事,像极了创业圈的“皇帝的新衣”。它告诉我们,AI这东西虽然火,但不是谁都能玩转的。低代码/无代码市场据说2028年能到260亿刀(sohu.com),机会多的是,但得踏踏实实干。希望未来的创业者,能少点“假AI”,多点真创新,别让投资人的钱打水漂,也别让用户失望。
你咋看Builder.ai这事儿?欢迎留言聊聊!
数据来源:
发表回复